沪经动向:时尚的地铁

汉中路地铁站令人惊喜

过去这一周,人们都在谈论上海地铁系统里的新成员,自2010年世博会爆炸式扩张后,上海地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之一。不过尽管最开始的焦点仅仅是新线路及新站点的开通十分迅速,但是现在的关注点转向了更精细的艺术元素,通过将中国和上海相关的主题嵌入进来,试图让这些新站点更具艺术气息和个性。

让我们的地铁更具吸引力的尝试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许多中国城市已经超越了过去只专注与实用性的想法,而到了尝试创造加入本土文化的空间、建筑等的高度。在上海的这个案例中,这种做法很容易,因为这座城市有丰富的历史,也完好地保存了许多建筑和其他历史遗迹。

大部分新地铁站位于12号和13号新开通的延伸线上,最终让上海老城区的地下交通系统变得更完整。新线路意味着上海现在已经拥有了617公里长的地下交通线,这对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建立地铁网的城市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

关于新站点的大部分讨论集中于使用个性化的主题和标志让它们更具个性。这些主题并不完全是新的,尽管过去并没有许多这样的先例。其中一个就在我虹口区的家附近,位于4号线和10号线上的海伦路站,用一些壁画描绘了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思想家鲁迅的生活和工作,他的故居就在这里。

媒体对这些艺术性变化的大量报道引起了我的好奇,促使我去参观一些已成为焦点的新站台。我要承认,我并没有被所看到的震惊,尽管这些主题站台比许多其他没有个性的站台更有趣。

我的行程从新的南京西路站开始,它有三个独立站台,分别是12号线、13号线和古老的2号线。将这些站台整合在一起显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为这片地区已被高度开发,导致了带有上海特色的现象,即人们不得不出站、沿着街道走一段才能换乘。

12号线新建的南京西路站的主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现的代化解读,类似于世博会的中国馆,现在已成为了这座城市主要的艺术博物馆。13号线的站台就没有这么有特色了,只是用彩色的玻璃增加了现代感。

让我十分失望的是,自然历史博物馆附近的站台并没有主题,因为这里很容易用恐龙和其他古生物装饰起来。而让上海市民最震惊的站台之一是新汉中路站,是1号、12号和13号地铁的重要换乘站。这座站台的特点是使用鱼的图案,包括发光的鱼以及几个大型玻璃台柱,内有3D发光鱼形象,吸引了大批乘客。

这些新站台的华丽壮观与我之前对中国地铁的记忆形成了鲜明对比。多年来,北京是中国唯一有地铁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我对中国最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在中国首都乘坐摇摇晃晃的地铁。那个系统十分功利主义,完全没有考虑到艺术性甚至实用性。整个系统只有两条线,换乘时需要在站外走上一公里,而且要买两次票。

即便是上海上世纪90年代最初开通的1号线和2号线,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先进的系统中,也有些过时了,当时设计时,艺术性和个性化可能都不是考虑的重点。到今天,当我不得不为上海努力为这些站台加入个性化元素而鼓掌时,即便结果有些良莠不齐,这种努力最终会给上海这样的中国城市带来属于自己的特色,而且会扩大最近超越实用性的趋势,创造独特的城市风貌。

(Visited 32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