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动向:更多战争故事

位于上海黄浦区的JG学校
位于上海黄浦区的JG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结束马上到70周年,最近都是关注上海犹太难民的报道确实让我有点厌倦。我最近一次写这方面的报道是上周,当时我了解到有一部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就是基于二战期间2万多名欧洲犹太人在上海避免的历史背景。

在我知道这个音乐剧的前几天,正好有另一个国际媒体的朋友问我要虹口区犹太难民纪念馆办公室的联系方式,想要一些战争时期的照片,用于其关于该话题的报道。我联系了纪念馆的一个朋友,他告诉由于二战70周年纪念日,他们遇到非常多类似请求。

对于这种战争纪念,犹太难民的报道是一个自然选择,因为它有很多“感觉不错”的元素,包括克服困难、中外之间的友谊等。随着战争纪念日临近,我自己也写过两次这种报道,一次是为《上海日报》,也为一家中国新闻网站写过。

但上海这样一个有规模和有历史的城市,本应该有其他一些更值得关注的战争期间的故事,适合讲述,来纪念即将到来的纪念日,9月3日,中国将放假一天来庆祝。

我想起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巴拉德,他与家人住在上海,1941年被日本人抓住,被迫在日本拘留营呆了4年。巴拉德在他著名的回忆录小说《太阳帝国》中写了他的经历,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1987年上映,由斯皮尔伯格执导。

电影中的场景实际上拍摄于中国,对于一部现代西方电影而言,这点史无前例,与之并肩的是另一部1987年中国经典的《末代皇帝》,讲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但我印象中《末代皇帝》上世纪80年代发行后在中国广泛上映,但《太阳帝国》从未得到太多关注,可能是因为它以上海为背景,而且聚焦于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

一位朋友告诉我,上海许多处徒步旅行之地来自巴拉德的回忆录,这促使我搜寻新的战争故事。我发现网上有很多他童年时期在上海各地的参考文献,但我没有发现一个专门的旅行路线。因此我自己到他童年的家、学校和城市外他呆了4年的战争拘留营。

我的第一站是他的学校,在一个教堂,这个位于市中心附近九江路219号的教堂依然存在。接下来是他的家,在徐汇区番禺路508号。最后是上海中学,在徐汇郊区的百色路,这里是巴拉德在战俘集中营呆了4年的地方,与其他大约1800名外国人一起。

犹太难民纪念馆已经获得虹口区和以色列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此不同,与巴拉德有关的地方似乎很少获得类似支持,巴拉德于2009年去世。他当年上学的教堂状况良好,但不对公众开放,他童年的家已经被改成一家餐馆,当我午后不久过去的时候,餐馆也是关着的。

这些建筑都没有任何迹象或其他标记,来表明它们和巴拉德过往的关系。上海中学也不对公众开放,但我在网上了解到,战争时期集中营的几个建筑现在还存在,也有一个小纪念馆来纪念战争时期这里的黑暗角色。

巴拉德的人生缺乏一些犹太难民的元素,这可能是其不那么流行的原因。在他成为俘虏之前,他作为一名英国商人的儿子在上海过着优越生活,不像犹太人一样,当他们到达这个城市,就常常身无分文。《太阳帝国》也缺乏许多关于战争时期中国和西方之间友谊的故事,这是犹太难民纪念馆显著的特征。

然而,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纪念日临近,在上海富有活力的涉外社区,会有更多故事可以纪念,巴拉德显然配得上这种地位。总之,战争时期的忍耐和抗争中,涉及到当地中国人和外国群体,上海有非常多吸引人和鼓舞人的故事,而且许多值得在这一重要的纪念活动中展示出来。

(Visited 25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