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动向:老街坊怀旧

东斯文里老社区
东斯文里老社区

最近几周,我一直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因为当地媒体不断报道着静安区老街坊的事,现在为了未来发展,老街坊要被拆除,迫使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离开。我对该报道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我不确定这个特殊的街坊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注意,因为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类重建已变得相当普遍。更广义地说,该事件中渗透出的怀旧元素也引发了我的兴趣,这可能反映出一个新的、成熟的上海心态与之前接受任何新事物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最近许多报道都带有这个老街坊的照片,历史上叫忻康里,现在叫东斯文,毗邻南北高架新闸路。这些报道迅速指出大众大部分是自愿放弃的,超过85%的居民同意出售其房屋,作为重建计划的一部分。但有趣的是,没有报道称大家离开后这里将建什么。我猜测大部分缺乏现代管道和其他设施的房屋将被拆除,为现代化建筑腾出空间,比如公寓、写字楼,甚至可能有一些绿地。

房子都空了
房子都空了

同样有趣的是媒体如此强烈地关注东斯文,可能是因为它是老上海核心区域留存的最后一个大型传统街坊。无论如何,突然的怀旧潮出其不意地抓住了我,因为这种老区域通常因其街道充满垃圾和蹦跶的老鼠等平淡无奇的场景而出名。我明白我这么说可能会遭到一些环保主义者的批评,但是我个人认为上海已经采取相对平衡的办法来保护其文物遗产。一般而言,城市官员似乎意识到维护城市历史感的重要性,通常努力从破碎机下保护著名的遗址。

这意味着要保护具有建筑方面意义的房屋,但同样重要的是,它也意味着要保护那些某人曾经居住过或者里面曾经发生过什么事的房屋。我居住的虹口区的老街坊就是后一种保护类型的伟大例子,保留下来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房屋,还有鲁迅故居的一个小博物馆,鲁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二十世纪的思想者之一。

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值得保护,但是在上海有许多其他地方仅仅是古老但没有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不要忘记上海曾经是亚洲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在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全盛时期,上海拥有该地区最现代化的建筑和科技。

但是1949年之后,上海的发展急剧放缓,导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市几乎像一个充满历史遗迹的时间胶囊。我依然能清晰回忆起1987年我第一次参观上海时所看到的,包括其庞大的老街坊,许多人居住在破旧的建筑里。当时参观期间,我住在一个这种建筑里,清晰记得在没有自来水的屋里使用夜壶,以及不得不在当地本身就很脏的澡堂里洗澡。

急于奔向21世纪,上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加选择地拆除许多这种老街坊,这一过程中很可能失去一些重要的历史地标。但是过去几年,重建的热情似乎有所缓解,结果每当有人想拆除一些建筑时,即使其只有很小的潜在历史意义,通常也至少会出现一些争论。

所有这些带我们回到现在,关于东斯文几乎没有什么争论,很可能是因为它仅仅是一个上海快速消失的老街坊。我的确发现围绕这一最新进展的怀旧感觉非常新鲜,甚至令人振奋,因为它与之前外界的冷漠或者不想离开的居民的反抗形成了对比。这种怀旧可能是一种迹象,上海在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终于开始意识到更为简单的过去并非那么坏,拆除过去不是前进的唯一出路。

当看着所有的老照片,并读着那些默默打包行李准备离开他们住了几十年的房屋,到新的更为现代的住处的居民的报道,我甚至都发现自己有点怀旧。静安区的官员可能有同感,将该区域标记为保护区,但是我认为大多数这种古老和破败的房屋最终将被标记上熟悉的“拆”字,注定被拆除。

(Visited 39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