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行业:电信运营商反抗企业语音服务的竞争对手 监管机构抵抗
一句话:三大运营商要求禁止非运营商资质的公司为企业客户提供个人免费语音服务,工信部顶住其压力应该值得表扬,但也应该快速行动,表明其将为钉钉、微信等该类服务提供商提供牌照。
中国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和该领域新涌现的民营挑战者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上周又登上头条。当时有传言称,监管部门叫停民营企业为企业客户提供免费语音服务。在监管机构澄清提供这类语音服务的公司需要牌照之前,此举看上去意在叫停由腾讯(HKEx: 700)、阿里巴巴(NYSE: BABA)等互联网巨头和其他公司提供的这类流行服务。(中文报道)
至少有一家公司,阿里巴巴的钉钉,宣布将于7月1日暂停向企业客户提供免费的语音服务,没有给出更多解释。(中文报道)另一家企业服务提供商,腾讯旗下流行的企业微信,称其未接到相关通知,即便如此,类似暂停的可能性也隐约显现。
工信部很快站出来并试图澄清情况,而且还顶住来自三大运营商的压力,这点应该被表扬。三大运营商施加压力让完全禁止该领域新涌现的公司向企业客户提供低成本甚至免费的语音服务。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应该建议大型国有运营商,尤其是资金充裕的中国移动(HKEx; 941; NYSE: CHL),在该领域努力创新,能够与新的竞争者竞争,而不是寻求来自中国政府的保护。
这种竞争和产生的创新将最终让运营商自身获益,因为迫使其开发先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朝一日提供重要的新的收入来源。这种服务也有助于它们走出备受保护的国内市场,将其技能和知识出口到全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中国大型国有运营商在国内电信领域享受国家授予的垄断地位,作为提供语音和互联网服务所必须的大型网络的唯一的拥有者和运营商。但大约在2010年左右,它们开始失去控制力,那个时候民营公司开始提供OTT服务,即通常指通过自主开发的app,使用互联网提供语音和其他电信服务。
在西方,该领域最早也最著名的一家公司就是Skype,而在中国最著名的一直是腾讯广为流行的微信手机信息服务,还包含了语音功能。2013年,中国移动与腾讯陷入备受瞩目的口水战,当时前者指控后者潜在私自运营电信网络,侵犯了三大国有运营商的垄断。
常见情形
在OTT服务领域,中国移动要求中国政府进行干预的场景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工信部最终拒绝并且称,此事属于商业范畴,应该直接由当事双方自己解决。
涉及企业语音呼叫服务的最新情况也类似,这只是三大运营商去年向工信部抱怨的众多内容中的一项。与微信不同,最新争论的核心是指向这些服务涉及为企业客户提供语音呼叫服务,企业客户是比普通消费者更加有利可图的一个群体,后者通常不愿意为这些服务付费。
通过向企业用户免费提供这些服务,通常由公司提供补贴,钉钉和微信等民营企业潜在威胁到传统运营商的一块重要收入来源。阿里巴巴、腾讯和许多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通常很激进地采用这种补贴来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国有运营商自己也通过向长期签约的客户提供便宜或免费的智能手机来进行这种补贴。
对问题进行了解后,工信部在其官方微博上称,企业语音呼叫服务所属的业务分类需要特定的许可证。监管机构是否准备向钉钉和微信等这类服务商提供这种许可证,或者是否计划凭此叫停民营公司进入这一领域从而保护三大运营商,上述情况还不清楚。
工信部澄清情况的快速举措值得表扬,反映出其试图更加透明,避免市场混乱。但工信部应该快速跟进,进一步澄清其是否打算向钉钉、微信和其他申请者发放牌照,作为整个市场开放的一部分,逐渐将中国落后的电信服务领域变为更加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一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