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优步在中国的U型转弯——真正的一课
作者:Kitty Fok
对于优步最近将在华业务出售给中国竞争对手滴滴的决定,大部分传统的观点和媒体评论都认为这一步并不只是宣告优步在中国的败退,而是更广泛的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受挫。
《纽约时报》将这一经营发展描述为“对于美国科技公司想要在中国取得成功之困难是一个巨大的信号”,《金融时报》则指出,优步成为“一连串试图征服中国市场但最终却灰溜溜地撤离的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最新一员”。不过,若只是认为优步-滴滴合并显示了中国市场难以被西方公司突围,那么就忽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除了令人感到警示的标题,比如“优步如何栽倒,”之外,出现了一种不同的现实。与优步相比,滴滴对中国市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功能,优步虽然在中国市场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但在这一点上依然落后于滴滴。
对中国用户而言,优步无法提供更好的产品,对两家公司进行任何一番比较问题都会非常清楚。在中国市场,优步提供三种车辆服务-高、中、低三个价位。
滴滴提供类似的服务,但滴滴还提供一系列其他服务,比如打车服务。滴滴还提供定制巴士服务以及拼车服务——在中国交通拥塞的城市地区,这一服务愈发凸显价值。此外,用户还以使用滴滴的应用程序在晚上喝酒之后将自己的汽车开回去——也就是雇一名代驾。这些增值服务与中国社会的节奏以及中国用户的需求更贴合。
被甩在了身后
优步称为与滴滴竞争,在中国的投入超过10亿美元,包括向司机提供可观的补贴以及向用户提供现金返还。但优步依然远远落后于对手。当双方合并交易宣布时,优步的运营仅覆盖60个城市,而滴滴则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覆盖城市超过400个。
对于优步的高层,他们应该很清楚超越滴滴是一场必输的战斗。另外,也有报道称优步主要的投资者施压,要求公司停止在中国的损失,因为这对优步的上市计划构成了一大阻碍。因此,在“如果无法打败对手,那么就加入他们”这一原则下,优步便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了弟弟。
终了,优步获得了在一家强劲增长的公司拥有价值70亿美元的股份。对于其在中国大致投入的20亿美元,这一结果着实不坏。
这桩交易的寓意在于,并不是像一些头条所喊出的“优步被撵出中国”这样,而是中国市场的一切都十分复杂,并非像看上去那样非黑即白。可以这么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优步出售中国业务是基于更好的理解,这不是失败,而是战略性撤退。
在中国经营的国际企业从优步-滴滴交易中获得的绝不是一丝绝望或者无助,而是对一个快速变化且日趋复杂的市场更好地去理解的必要性,一些在其他地方适用的战略在这个市场可能并不适用。
特别是,这一事件也应该促使相关企业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本地化,这在很多企业的中国战略中都是位于核心位置的。通常,本地化的策略聚焦于适用当地语言以及让产品更加便宜,从而让中国消费者更容易承受。但这一定义正在发生变化,并且不断需要创造出更多反映出这一市场范围、综合度和复杂性的本地化功能来。
为实现创建一个更加数字化的社会,中国人依然想要也需要国际科技公司的参与。对于理解这一点并且能够将他们的行动与本地的情况进行调整的西方公司,将发现中国依然存在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