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文章—微信国际化猜想之三:支付之战

本文是微信国际化猜想系列客座文章的第三篇。

文/lanienie

微信的国际化猜想
微信的国际化猜想

腾讯(HKEx: 700)宣布成立微信事业群后,被任命为总裁的张小龙发送内部邮件,称微信BG正式成立意味着微信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孵化,从产品升级为腾讯战略级的业务体系,全面助力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如果说微信第一阶段通过I/O系统搭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内容生产者以及用户与商户之间全新的关系生态是腾讯社交帝国在移动端的自我革命,那么第二阶段打造移动互联时代生活和商业服务形态则是在挑战阿里系电商生意的后续创新。

当腾讯和阿里之间战火弥漫,支付就成了微信必须捏在自己手心的命门——不仅是闭环需要,也是形势所逼。2013年8月5日,微信发布5.0版本,上线微信支付,2014年2月13日,支付宝就掐断了微信接口,对微信场景下的支付执行“不新签、不续约、不合作”三原则。当然这也促成了3月4日微信支付向通过企业认证的服务号全面开放,但阿里如此反应透露出了两个信号,一是微信在移动端的动作的确戳到了它的痛处,二是阿里决定将微信电商扼杀在摇篮里。

这么说吧,虽然微信的自由连接模式理论上给淘宝直通车的流量买卖判了死刑,RedTech Advisors一月份的报告也显示将近三分之一的阿里商家已经在微信上开店,但是不可否认搜索比价仍是中国电商生态的关键词,而不是微信宣扬的品牌服务。就目前而言,阿里真正担心的竞争并不在于存量,而在于以O2O为代表的移动电商这个增量市场。

近十年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迅猛,这里边却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在线零售占中国总零售市场的份额仅为7.9%。艾瑞咨询预计,到2016年,中国在线零售市场的普及率将达到11.5%,规模达3.79万亿元,而这些销售很有可能会通过移动端而不是PC端实现。要知道中国去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也就是说这里很可能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商市场。

尽管移动电商的具体形态大家都还在摸索,但这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不仅有可能将PC端的那套推倒重来,而且给了那些错过电子商务浪潮或者说没能很好对接的传统零售业一次复牌的机会。当然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简单地把电商业务从PC端平移到移动端,但新的势力终将会在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磨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鉴于PayPal的出现迎来了美国电子商务的大爆发,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创新也会助力移动电商浪潮的早日到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微信这个移动端的流量王和电商巨头阿里的支付宝一直在默默较劲,从微信的二维码到支付宝的“空付“,其实都是在摸索移动场景下合规安全便利的支付方式。当然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潜在对手,比如传出的苹果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将联手推出移动支付服务。

可微信和支付宝仍是移动支付领域两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同于PayPal和MoneyBookers等国外支付公司的独立性,在中国支付机构排位与捆绑的电商业务交易量紧密相关。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背靠腾讯的财付通紧随其后,占超过20%。这组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在电商领域的表现:淘宝和天猫商城的巨量交易成就了支付宝,而财付通捆绑的拍拍与QQ网购与之相比显然未成气候。

也许财付通从没想过要挑战老大哥支付宝,只是微信的崛起把它也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微信支付的幕后支持,财付通对接上了移动电商的想象空间。实际上,微信已经在为移动支付积极搭建应用场景,培育用户习惯。从春节抢红包,滴滴打车砸钱推广,最大程度增加微信支付曝光率,到支付变入口的高招——通过充实“我的银行卡”模块,满足吃穿行玩乐等各种支付需求,再到最近的版本更新升级成“我的钱包”,引入独立的余额账户概念“零钱”,丰富支付功能,都是在一步步地向支付宝逼近。至于被寄予厚望的O2O,微信则积极联合传统零售商,尝试包括上品折扣微信体验店在内的各种玩法。

作者lanienie, “国际化”话题思想者,探索者,长期关注中国互联网媒体娱乐企业和产业的国际化演变。她同时也为中国多家商业科技新闻网站撰稿,阳歌专栏的读者可以通过电邮直接与她联系: lanienie@hotmail.com

(Visited 23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