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龙头企业百度<BIDU.O>近些日子可谓诸事不顺,就连发布季度业绩时的遭遇也是如此,可我却觉得该公司的季度业绩还算不错。我怀疑,那些曾推动百度股价在该公司IPO后一度触及多年高位的短线投资者,如今正在试图通过卖空其股票而谋利,这是我对百度业绩出炉后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8%的最佳解释。如果周五继续下跌,百度股价将会下探3年多来未曾触及过的新低,而该公司市值也将跌破300亿美元关口。 Read Full Post…
Tag Archives: 百度
游戏推动移动应用市场发展
一则媒体报道凸显了游戏对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未来的重要性,这些开发者正在竭力寻找将开发此类应用投资兑现的方式。在这方面,新浪<SINA.O>微博、腾讯<0700.HK>和人人网<RENN.N>堪称典范,他们通过开发热门桌面和移动应用,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用户。但想从这些用户身上赚钱却非易事,这些企业很快也发现了这一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游戏成了用户愿意花钱使用的为数不多的此类热门应用之一。 Read Full Post…
打车应用获投资人关注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的快速兴起,正催生新一代的创业企业,打车服务企业则是这一潮流的最新加入者。此类LBS应用借助GPS技术,根据地理位置提供服务,譬如协助用户寻找周边餐馆和商店等。本周有位朋友对我说,此类LBS应用还具有叫出租车的功能,而今则传出了两家此类公司获得投资者关注的消息。 Read Full Post…
去哪儿网遭遇代理商封杀
数家在线旅游代理商暂停与去哪儿网合作,这和两年前淘宝网改变定价政策后遭遇第三方商家封杀类似。此事凸显依靠第三方商家和代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搜索比价平台面临的风险。携程<CTRP.O>等企业则采取更为传统的直接在线销售模式,需要更多人力,但不存在第三方代理。去哪儿网的模式很成功,但是如果与第三方商家出现摩擦,则可能适得其反。 Read Full Post…
奇虎360搜索业务增长料放缓
安全软件专家奇虎360<QIHU.N>最近霉运连连,最新报道称该公司搜索业务并非如此前宣称的那么好;上月该公司针对腾讯<0700.HK>的垄断指控被广东当地法院驳回。我对这两则消息并未感到特别意外,毕竟奇虎360的创始人周鸿祎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给人以企业作风虚夸的印象。然而,我确信现在说该公司的搜索业务的快速增长期就要结束还为时尚早。奇虎360的搜索业务去年上线以来获得快速增长,迅速成为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是行业巨头百度<BIDU.O>多年来首次遇到的真正挑战者。 Read Full Post…
奇虎360与商务部合作 改进形象
杀毒软件生产商奇虎360<QIHU.N>的媒体曝光率比相同规模的企业大得多,有时消息是正面的,有时是负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奇虎与中国商务部的合作看起来是该公司提升形象的努力。奇虎称,商务部近日在部机关各单位统一安装了360企业版杀毒软件。我认为奇虎的说法有些模糊,或许公关活动的成分更大,尽管看起来确实是件大事。360安全软件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主要因为免费。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奇虎经常将杀毒软件作为后门,在用户电脑中安装很多无关或经常是用户并不想要的软件。
我还记得360大战QQ的情景。这类商业行为以及奇虎创始人周鸿祎的有争议评论令奇虎的名声褒贬不一。近期奇虎选择进军在线搜索,去年夏天推出了360搜索。该搜索引擎迅速受到追捧,目前占有中国搜索市场约10%的份额,行业领军企业百度<BIDU.O>数年来首次受到挑战。
360搜索的迅速崛起支撑奇虎360在美上市的股票价格上涨,自去年夏天以来已经翻倍。奇虎近两年前在美上市时我就曾警告,一些有争议商业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或是该股票的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近期的搜索引擎推广中,奇虎继续采取有争议的举措,引发与百度之间的口水战和其他对抗。
不过奇虎与百度的纷争看起来比之前要低调很多,或许奇虎希望投资者认为该公司是一家更为负责任的企业。综上,奇虎与商务部的合作或许是改造形象的开始,化解股价下跌的一大风险。如果猜测正确,我当然欢迎奇虎的转型,特别是360搜索存在很大撼动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统治地位的潜力。奇虎与商务部的合作是个好的开始,不过说服公众还需要更多类似的行动。
一句话:奇虎360与中国商务部的合作可能是奇虎改变形象的开始,奇虎计划彰显自身更多的责任感。
相关文章:
腾讯微信全球化
过去两年,社交网络(SNS)应用微信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蓬勃发展,微信的创新和精心设计的特性对与推特一样的行业领袖新浪(Nasdaq: SINA)微博和移动巨头中国移动(HKEx: 941; NYSE: CHL)形成了挑战。现在这一流行的智能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展示出迈向全球舞台的早期迹象,可能成为中国首次为充满活力的全球网络文化作出真正的贡献。这种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显著的里程碑,中国大多数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蓬勃发展到现在大部分都是通过复制现有的全球技术。
自从去年中期开始,微信一直持续不断地成为头条新闻,因为它在2011年初推出后人气飙升。微信应用今年年初成为头条新闻,因为它的注册用户超过3亿,接近早先成立的新浪微博,微博用户现在超过5亿。微信最近也与中国移动发生冲突,后者抱怨其传统的短信业务份额输给了微信。
上周,微信的开发者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腾讯(HKEx: 700)再次成为头条新闻,宣布一项创新的新服务,将其独特的语音功能和电子商务结合。(英文报道)利用这一新服务,用户将能够说出他们想购买的产品的名字,之后在智能手机屏幕上会显示出名单。
微信的语音功能让人们免费使用具有对讲机功能的手机,这只是其众多创新功能中的一种,这使其与WhatsApp等类似的全球产品分离开。微信还包括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可以让人们寻找到附近的用户并与之聊天。它也有类似于Facebook的功能,用户能够与好友分享照片、音频和网络链接。
根据行业估计数据,上述这些与其他功能已经帮助微信赢得了全球用户,包括中国大陆之外的超过1000万用户。这反应出其全球抱负,周一微信确认它正采取步骤准备扩张到美国,包括在美国开设办公室。(中文报道)
相比而言,其他成功的中国互联网服务商在打破国内市场方面处于更加艰难的时期。尽管努力多年,互联网搜索引擎领袖百度(Nasdaq: BIDU)在日本推出服务后取得很小的进展。其他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公司也没能在海外获得大的成功,因为它们大部分是复制外国公司,比如新浪微博与美国的推特非常类似。
相比之下,十年前,凭借流行的QQ这一电脑桌面即时通讯服务获得成功的腾讯已经利用其专长开发微信。然而,现在说微信在海外是否能复制其在国内的成功还为时尚早,早期迹象表明它正寻找喜欢其众多创新功能的全球用户。如果该公司能够继续提升和推广这一服务,它会很快建立数以亿计的全球用户,证明中国不仅能够做为一个互联网的追随者,也能开发出全球都想使用的产品。
一句话:腾讯的微信利用该公司在即时通讯方面的专长,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全球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应用。
相关文章:
阿里巴巴和搜狗向在线搜索业务发力
中国在线搜索市场出现了一连串有意思的新发展,经历多年由百度<BIDU.O>独占鳌头的沉寂期后,该市场突然孕育出一系列新动作。有报道称,已经营有一淘网的阿里巴巴正在进军更主流的搜索市场。还有报道称,搜狐<SOHU.O>旗下的搜狗正在洽购腾讯<0700.HK>的搜索引擎业务搜搜。搜狗是中国的第三大搜索引擎。另外,还有消息称,《人民日报》旗下的搜索业务即刻搜索经营困难,正在裁减约100名员工。
前两则消息表明,中国在线搜索市场突然出现了新的活力,而在谷歌<GOOG.O>中国业务高调退出后的过去两年,该市场基本上是沉寂一片。去年夏季,该市场开始显现新的活力,当时奇虎360<QIHU.N>向该市场发力,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so.com。此后,奇虎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攫取了10%的市场份额。
如今看来,阿里巴巴也想借助推出新的阿里云搜索服务,在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占一席之地。阿里云搜索域名为s.aliyun.com,主要提供网站、新闻和图片搜索业务,与百度、谷歌和其他主流搜索引擎的业务大同小异。阿里巴巴已经营有一淘网这样的搜索业务,但该业务主要提供购物比较搜索。现在断言阿里云搜索能否成功显然为时尚早,但我觉得迎接该业务的将是一场攻坚战,其将不得不与至少五至六家资历颇老的企业展开角逐。
与此同时,媒体援引未具名行业消息人士报道称,搜狗正在洽商从腾讯收购搜搜。如果此事属实,那么也颇有看头。过去一年,搜搜市占率稳步上升,搜狗若能将前者纳入麾下,则可获得更多动力,协助其超越奇虎成为该市场的第二大企业。
但我对这项交易能否发生深表怀疑。过去一年,关于搜搜的传言可谓层出不穷,当中包括裁员、甚至可能关闭网站的消息。对于这些消息,腾讯曾多次出面予以否认,还曾暗示其不会退出搜索市场。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肯定有充足的资金来维持搜搜运转,哪怕该业务仍在亏损。
最近有关搜狗合作动作的传言层出不穷,当中包括其首席执行官与奇虎首席执行官的最新会谈。当该领域出现如此多的传言时,通常意味着热切的记者和企业高管都只是在制造舆论,即使这样的报道毫无实际内容可言。最后,我们来看看关于即刻搜索的消息。媒体报道称,即刻搜索将裁员约100人。即刻搜索回应称确实有裁员,但所谓裁员100人言过其实。即刻搜索是隶属于《人民日报》的搜索引擎。
我对此事不想多加评论,但如我之前所言,我觉得像《人民日报》、新华社这样的大型官方媒体,重点应放在做好宣传工作的角色上,勿要尝试组建商业化的业务。这些企业由于缺乏企业直觉,业绩通常十分糟糕,甚至毫无业绩可言。鉴于此,没有理由认为即刻搜索将会与众不同,而且我觉得该业务充其量也就是市场的一个小角色,甚至还可能在接下来的2-3年关张。
一句话:面对中国拥挤不堪的在线搜索市场,阿里云搜索将面临艰难时期,而搜狗可能收购搜搜的传言十有八九并不属实。
相关文章: